如何磨课?这里分享一个磨课片段,说明“磨课”主要“针对不满意的教学,找出替代的满意的方案”
有一位老师要参加赛课,先要在校内磨课,希望我给一些指点。进教室和老师们讨论教学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项工作,我赶到了学校。
授课的是周老师,教学内容是当时的北师大版语文第六册《山沟里的孩子》。周老师上课结束,学校教研组的老师们聚集在一起,我们大致有这样的磨课交流(片段):
陈:周老师,你刚才上了课,现在你说一说,你对这一节课最不满意的东西是什么?
周:我最不满意的是没有情绪,学生没有情绪,我也没有了情绪,最后心里只有一个想法,快一点结束,早一点下课。
陈:其他老师也说一说,在课堂上,你们最不满意、认为周老师下一次教学必须改进的东西是什么?
张:主要问题就是师生没有进入文本。
吴:学生没有情绪,不投入。这样,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任务只好牵着走,老师讲得太多了。
王:我觉得,没有内在的脉络,内容是分散的,感觉就是在完成教参要求的教学任务。
陈:看来,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师生在课堂上没有感情,看不到师生的几集投入。现在,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周老师,我觉得,教学要打动学生就要先打动自己,要让学生对文章有感情首先需要自己对文章有感情。你能不能说一说,在阅读文本时,是否被课文感动?
周:在阅读时,我被文本中唯美的文字感动了,所以我才选了这篇课文,没有想到学生不能被打动。现在我觉得选错了。
陈:周老师,我觉得不是文本选错了,而是课文中最容易打动学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,我们可能没有想清楚。作为语文教师,你想到的是唯美的文本,但学生不是成人,更不是有一定语文修养、比较知性的语文女教师,你的需要未必是学生的需要。三年级的学生会把关注的心思放在琢磨文字上吗?我不知道今天的学生怎么想,你们可以做一点调查。我想把我四年级的一次经历告诉大家。
我是在一个村办小学读完小学和初中的,那时,村小学生用的教材和作业本需要从乡中心小学搬回去。有一次,大概在四年级的时候,新学期开学前,我和做民办教师的父亲一起去搬教材,在回村小的中途,我们坐下来歇息,我抽出了下期要学习的语文课本读起来,读到《珍贵的教科书》的时候,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了下来,我被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牺牲的故事感动了,这是迄今为止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课文,我记住了什么,是故事。再想一想那时读小说的情形,是什么吸引我们读下去呢?也是曲折、惊险的故事,故事打开了和儿童心目的另外一个世界。
由自己的经验,我认为,小学生很难一开始就对唯美的文字感兴趣,你想从这个角度入手可能找错了方向。
周:可语文课总不能只教故事,只讲故事那就不是语文了。
陈:语文教学当然需要培养学生对文字有感情和兴趣,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。但这里有一个先后问题,即先对什么感兴趣,后对什么感兴趣的问题。具体到这一课,那就是先欣赏文字还是先欣赏故事;先被文字感动还是先被故事感动。有效的教学最好找到学生的动情点,先从学生的动情点入手。
周:陈教授,您觉得怎么教更好一些?
陈:如果我来教,我可能采用“总——分——总”的教学结构,首先,让同学读一读,想一想文章写了什么事情,自己读后的收获和感受,这是一个获得总体印象的过程,也就是先从故事和感受入手。在交流故事和感受的时候,再要求学生落实在具体的段落和文字中,这是有了故事和感情的以后,再对文字下的功夫。对语言文字下功夫,可以要求学生把相应的文字读出来,带着感情品味语言,欣赏语言,以“你为什么勾在这儿?你发现了什么?想到了什么?”“读出你所体会的。”“读出你所想到的。”以此促进文字和感情的交融互动,帮助学生体会文字和语言的美。最后,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,一方面加深对文本意蕴的理解,另一方面获得文章表达样式的知识,这就又回到了“总”。
(选自《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》)
人物介绍 | PROFILE
陈大伟
教育学教授
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
中陶会新教育分会副理事长
重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
“西部名师名校网”总监
“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”方向国培专家
主要研究方向: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,课程与教学改革,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。现已出版《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》《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》等26本著作,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。
本文来源: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,作者:陈大伟。分享此文,旨在传递更多信息,提供内容参考。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